“剪纸课?不好意思,名额满了,下周来吧!”在邹城文博苑社区,居民对文化课程的热情常让课程表“爆满”。这所年均活动超千场的社区文化书院,高效运转的秘诀是什么?
“剪纸的魅力在于巧思与耐心,裁剪时要先折对角,注意剪刀走向……”周六上午,济宁市非遗传承人潘素琴在社区剪纸体验馆内悉心指导。二十多位居民围坐桌前,手中的红纸在她点拨下渐渐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花朵。这个由社区免费提供的60平方米共享课堂,一年就承载了40多场剪纸艺术的传承。
在文博苑社区,像潘素琴这样从居民中涌现出来的“百姓讲师”多达32位。社区敏锐捕捉居民需求,今年便新增了备受欢迎的花馍制作课。此外,学员们制作的花馍直接在小区内售卖,所得收入反哺社区活动经费,形成了良性循环。全职妈妈刘庆文正是花馍课的讲师之一,“以前总觉得全职妈妈成就感不高,现在能站在讲台上分享手艺,看着大家喜欢,特别有成就感!”她的笑容里洋溢着自信。
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社区更善于向外“借力”。在宽敞明亮的瑜伽室,“注意呼吸节奏,感受腰部发力”的指导声清晰传来。瑜堂瑜伽的专业老师张士闯正在这里为居民提供公益指导。这正是社区“空间换资源”创新模式的成果——将200多平方米的6间闲置活动室免费提供给乐智亲子阅读俱乐部等17家专业社会组织使用,作为交换,这些机构每月为居民带来超过30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和服务。
文博苑社区书记常殿军算了一笔效益账:“社会组织赞助的6万元资金,成功撬动了居民自发组织的600余场活动。”这种高效整合资源的模式,已从文博苑社区推广至邹城市更多社区。各社区积极探索“公益+低偿”的可持续运营模式,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区管理、多方参与、收益反哺、服务群众”的成熟机制。
“妈妈,我今天在国学课上被朱老师夸奖了!”放学归来的二年级学生牛知言兴奋地向家长分享喜悦。这正是社区文化书院精心构建的“全龄课程矩阵”的成效:孩子们在国学经典诵读班汲取传统智慧;中青年父母在“父母课堂”学习亲子沟通技巧;老年朋友则在“大美夕阳红”课程中研习传统文化、练习有益身心的拍打操。课程设置跟着季节走、按照居民反馈设置,今年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读书会、非洲鼓、打击乐等课程。
文博苑社区文化书院的繁荣,离不开邹城市层面的体系化支撑。“我们持续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联合市委党校、教体、文联、妇联等部门推出第一批文化书院送课进村居项目资源库,包含春雨公开课、流动博物馆、中医健康讲座、普法宣传等共计61门课程,让优质资源像活水一样流进社区。”邹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长青介绍道。
文博苑社区文化书院的成功实践,是邹城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深化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邹城市以“儒润邹城·善立方”品牌为引领,通过“群众唱主角、专业搭平台、全龄齐参与”的创新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00余场次,社区文化书院已然成为居民们心之所向、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热土。ballbet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