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墨西哥选手奥斯马尔在新加坡世锦赛男子 3 米跳板决赛中完成最后一跳,裁判给出 97.50 分的高分时,场边一位东方面孔的女性教练捂住了嘴,泪水从指缝间滑落。她是马进,一位来自中国的跳水教练,此刻正见证着自己的弟子为墨西哥赢得历史上首枚男子 3 米板世锦赛金牌。而领奖台上,中国选手曹缘和王宗源分获二、三名,他们看向马进的目光里,没有失落,只有敬意 —— 这一幕,恰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写照:胜负之外,更有跨越国界的传承与成长。
中国跳水队被誉为 梦之队,数十年间在世界赛场摘金夺银,早已成为国人的骄傲。但新加坡世锦赛上的 意外 丢冠,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当中国的教练带着先进理念走向世界,当曾经的 徒弟 变成今日的 对手,竞技体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奖牌本身。正如马进所说:跳水不是一个国家的游戏,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舞台。
新加坡世锦赛男子 3 米跳板决赛前,几乎所有媒体都将金牌归属锁定在中国选手王宗源和曹缘身上。前者是东京奥运会冠军,后者曾两夺世锦赛金牌,两人组成的 双保险 被认为是 不可战胜的组合。然而,比赛的进程却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场看似冷门的结果,实则是中国跳水理念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精彩绽放。
墨西哥选手奥斯马尔的出场并不起眼。这位 24 岁的小将此前最好成绩是世界杯第四名,面对两位奥运冠军,他更像是来 学习 的。但当他完成第一跳 109C(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时,全场观众发出了惊叹 —— 入水时几乎没有水花,裁判给出了 102.60 的高分,这在男子 3 米板项目中极为罕见。国际泳联的技术录像显示,他的入水角度控制在 3.2 度,远低于规则允许的 5 度误差范围,这种精度堪比机器校准。
接下来的五跳,奥斯马尔像被施了魔法:5156B(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行云流水,身体在空中形成的弧线如圆规画出般标准,获得 97.50 分;307C(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稳定得如同教科书,打开时机误差不超过 0.1 秒,拿下 91.80 分;最令人称道的是最后一跳 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他在空中完成转体时,身体轴心与水平线保持垂直,入水时水花控制堪称艺术,裁判集体给出 9.5 分的高分,最终以 529.55 分锁定胜局。
赛后技术统计显示,奥斯马尔的动作难度系数总和达到 17.1,与王宗源持平,但完成质量得分却高出近 20 分。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动作的角度、高度、入水点都恰到好处。 国际泳联技术官员皮埃尔评价道,这种稳定性,即使是顶尖选手也很难做到,尤其是在如此高压的决赛中。 而熟悉奥斯马尔的人都知道,这种稳定性源于他每天 6 小时、每周 6 天的枯燥训练,其中仅 水花控制 这一项,他就练了整整 8 年。
王宗源和曹缘的表现并非不佳。王宗源的 407C(向内翻腾三周半抱膝)获得 94.50 分,这个动作他在训练中成功率高达 98%;曹缘的 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拿到 91.80 分,作为技术难度最高的动作之一,能在决赛中稳定完成已属不易。放在以往的任何赛事中,这样的成绩都足以夺冠。但在奥斯马尔的 完美表现 面前,他们只能接受 第二 和 第三。
颁奖仪式上,曹缘主动拥抱了奥斯马尔,用西班牙语说了句 很棒的比赛;王宗源则拍了拍这位小将的肩膀,递过自己的毛巾。他跳得确实比我们好,没什么可说的。 曹缘在混采区说,看到他的动作,我甚至能想起自己年轻时训练的样子 —— 那种对每个细节的较真,太熟悉了。 这种坦然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中国跳水队多年来形成的格局:他们深知,对手的进步也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中国跳水队的教练组在赛后第一时间拿到了奥斯马尔的全部技术参数。领队周继红在复盘会上说:他的转体速度比去年快了 0.3 秒,这说明训练方法有了改进,值得我们研究。 这种开放的心态,正是 梦之队 长盛不衰的秘诀 —— 从不害怕被超越,而是把每一次挑战都视为学习的机会。正如前奥运冠军郭晶晶所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站在顶峰,而是有勇气承认别人的优秀,并从中汲取力量。
很少有人知道,奥斯马尔的技术手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中文注释。打开时机 提腰 压水花 这些专业术语,旁边都配有他自己画的小图标。而这些技术要领,全部来自马进教练的亲传。马进带来的不仅是训练方法,更有中国跳水独有的 量化训练体系—— 她为奥斯马尔设计了 37 项技术指标,从助跑步幅到空中转体角速度,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数据标准。
比如在助跑环节,马进要求奥斯马尔的步幅误差不能超过 5 厘米,这个标准源自中国跳水队的 步频训练法;在起跳阶段,她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下他每次蹬板的力量分布,确保双腿发力比例保持 6:4 的黄金分割;就连呼吸节奏,她都制定了 三呼三吸 的标准模式 —— 起跳前吸气 3 秒,空中转体时呼气 3 秒,入水前憋气 0.5 秒。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中国跳水数十年经验的结晶。
奥斯马尔夺冠后,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照片:他的训练日志封面上,贴着一张中国跳水队的集体照。这是我 2018 年去北京集训时拍的,每次训练累了就看看它。 他在配文中写道,中国选手告诉我,伟大不是天生的,而是日复一日重复正确的事。 这种理念的传承,比任何金牌都更有价值。
奥斯马尔夺冠后,第一个冲下台拥抱的人就是马进。没有马教练,就没有我的今天。 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她是我的第二个妈妈。 这句朴实的话,背后是一位中国教练在异国他乡 18 年的坚守,是一段跨越文化的体育情缘,更是中国跳水精神走向世界的缩影。
2003 年,28 岁的马进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北京跳水队教练的稳定工作,接受中国援外项目的派遣,前往墨西哥执教。当时她刚结婚不久,丈夫是同队的体能教练,两人正计划要孩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我放着国内的好资源不用,去那么一个跳水弱国干嘛。 马进回忆道,但我觉得,跳水不应该只有中国强,我想试试把我们的训练方法教给更多人。
初到墨西哥的日子异常艰难。当地跳水基础薄弱,全国能正规训练的运动员不足 30 人,训练馆是临时改造的,跳板弹性不足,水池水温常常不稳定,冬天只有 18 度,夏天却高达 30 度。更让她头疼的是语言障碍,她带着字典去训练场,一个动作要领要比划半天才能让队员明白。有次教 压水花 动作,她连续示范了 20 遍,队员还是不得要领,急得她在泳池边哭了鼻子。
但马进没有放弃。她把所有技术动作拍成视频,配上西班牙语字幕,晚上自学语言到深夜;为了改善训练条件,她一次次找体育局申请经费,甚至自掏腰包购买跳板防滑垫;针对墨西哥运动员的体质特点,她把中国的 陆上模仿训练 与当地流行的 舞蹈训练 结合,既增强了身体协调性,又提高了队员兴趣。
有次训练时,12 岁的奥斯马尔因为害怕高难度动作哭了鼻子。马进没有批评他,而是陪着他从 1 米板练起,每天加练 2 小时,整整三个月后,他终于敢做 3 米板的 5235D(向后翻腾一周半转体两周半)。那天他跳完,抱着我哭了,说 教练,我做到了 。 马进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回想起来,她最感谢的是家人的支持 —— 丈夫每年都会来墨西哥待三个月,帮她制定体能计划;儿子出生后,她带着孩子住在训练基地附近,小家伙从小就在泳池边长大,会说三国语言,把队员们都当成了哥哥。
马进没有把中国的训练方法生搬硬套到墨西哥队。她发现墨西哥运动员身体素质好,但耐力不足,就把 每天 100 次跳水 的强度调整为 50 次高质量跳跃 + 30 分钟体能训练,其中体能训练加入了当地传统的 玛雅健身操;她注意到当地孩子性格活泼,就把枯燥的技术训练变成 游戏闯关,比如用 谁的水花小谁赢冰淇淋 的方式激发兴趣,这种方式后来被国际泳联列为 青少年训练创新案例。
中国教练的优势是细节把控,但也要结合当地运动员的特点。 马进说,比如奥斯马尔,他爆发力强但心理素质不稳定,我就借鉴中国的 模拟比赛训练法 ,每天让他在队友的欢呼声(或嘘声)中完成动作,慢慢练出了 大心脏 。 她还引入了中国跳水队的 复盘文化,每次训练后都和队员一起看录像,用红笔标出问题,这个习惯让墨西哥队员起初很不适应,觉得 太较真,但几年后却成了他们最珍视的训练环节。
这种 中西结合 的训练方法效果显著。2016 年里约奥运会,墨西哥队获得女子 10 米台铜牌,结束了该国 28 年无跳水奥运奖牌的历史;2020 年东京奥运会,奥斯马尔进入男子 3 米板决赛,创造墨西哥男子跳水的最好成绩;2024 年巴黎奥运会,墨西哥队首次有 4 名选手参加跳水项目,其中 3 人进入决赛。马进的名字,成了墨西哥跳水的 金字招牌,总统亲自为她颁发 国家体育功勋奖章,当地媒体称她为 墨西哥跳水的白求恩,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求她指导,说 只要能进马教练的队,孩子就能有出息。
奥斯马尔 10 岁时被马进选中,当时他还是个体重超标的 小胖墩,因为动作笨拙被队友嘲笑。马进却看中了他的水感:他跳进水里的那一刻,身体与水的融合度非常高,这是天生的跳水料。 为了帮奥斯马尔减重,马进每天陪他跑步 5 公里,亲自制定饮食计划(去掉墨西哥人最爱的油炸食品,换成高蛋白的鸡肉和蔬菜);为了纠正他的技术动作,她对着录像一帧帧分析,把问题写在纸条上贴在他的训练板上;甚至在他父亲去世时,马进放下训练陪了他整整一周,说 有我在,别怕。
她教我的不只是跳水,还有怎么做人。 奥斯马尔说,她告诉我 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 ,所以每次比赛后,我都会先和对手握手;她告诉我 失误不可怕,放弃才可怕 ,所以即使前几跳不好,我也会拼到最后。2023 年世界杯时,奥斯马尔在第四跳出现重大失误,情绪低落得想退赛,是马进把他拉到一边说:你想想这些年练了多少,就为了放弃这一跳吗? 最终他顶住压力,逆转获得铜牌。
这种亦师亦母的情感,让马进在墨西哥有了 家 的感觉。她的儿子出生在墨西哥,会说流利的西班牙语,从小跟着奥斯马尔等队员一起玩。有时候看着他们在泳池里打闹,我会忘了自己是在异国他乡。 马进笑着说,跳水把我们变成了一家人。 每年春节,队员们都会学着包饺子,虽然形状各异,但每个人都知道 饺子象征团圆;而马进也学会了做墨西哥卷饼,在队员生日时给他们一个惊喜。
马进的故事并非个例。近 20 年来,已有上百位中国跳水教练走出国门,在 20 多个国家执教。他们带着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让世界跳水格局从 一家独大 变成 百花齐放。这种输出,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一种体育文明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体育的独献。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跳水刚起步时,曾聘请苏联和美国教练来华指导。那时候我们是学生,到处取经。 前国家跳水队总教练徐益明说,当时我们的训练方法很落后,连基本的动作要领都不规范,苏联教练带来的 生物力学分析 让我们大开眼界。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周继红为中国赢得首枚跳水奥运金牌,她的技术动作中就融入了美国教练指导的 空中姿态调整 技巧。
但到了 90 年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的训练体系。徐益明首创的 跳水技术模型,将每个动作分解为 12 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标准,这种量化训练法让中国跳水实现质的飞跃。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跳水队获得 3 枚金牌,开始跻身世界强队行列。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跳水援外教练,首批 5 人前往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开启了 输出 之路。
一开始只是教基础动作,比如怎么站板、怎么入水。 首批援外教练之一的李芳回忆,但慢慢发现,很多国家有好苗子,缺的是系统训练。 于是,中国跳水协会开始组织 国际训练营,每年邀请外国运动员来华,与中国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选手,每年都会到中国跳水队的基地训练,这种 沉浸式学习 让他们受益匪浅。奥斯马尔就曾在 2018 年参加过为期 3 个月的训练营,当时他每天都去看曹缘训练,笔记本上记满了 曹缘的转体技巧。
如今,世界跳水强国中,几乎都有中国教练的身影:加拿大女子跳台名将本菲托的教练是来自上海的陈佳鸣,她帮助本菲托将动作难度提高了 1.2 个系数;英国队的技术顾问是前中国跳水队教练陈文,他为英国队设计的 心理调节法 让其在东京奥运会获得 2 枚金牌;美国队的体能教练曾在中国学习,将 核心力量训练法 引入美国队,使队员的动作稳定性提高 30%......以前是我们追着别人跑,现在是别人追着我们学,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徐益明说。
中国跳水的 输出,不止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对项目发展的贡献。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中,有 3 位中国籍委员,他们提出的 难度系数更新 裁判评分细化 等建议,让项目更公平、更具观赏性。2013 年,中国委员余俭提出增加 混合团体赛 ,就是为了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 以前很多小国只派得起 1-2 名选手,没资格参加团体赛,有了混合团体赛,他们也能在世界大赛上展示自己。 余俭解释道。
这个建议被采纳后,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的跳水关注度显著提升。2025 年跳水世界杯混合团体赛,墨西哥队获得季军,奥斯马尔就是其中一员。这个铜牌对我们国家来说,比金牌还珍贵。 马进说,它让更多孩子愿意尝试跳水,政府也开始加大对跳水的投入,我们现在有了新的训练馆,再也不用在漏雨的池子里训练了。 据国际泳联统计,混合团体赛设立后,全球参与跳水项目的国家从 42 个增加到 67 个,青少年运动员数量增长了 75%。
中国还主导制定了 跳水运动发展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器材援助和教练培训。截至 2025 年,中国已向 30 多个国家捐赠了跳水板、跳板等器材,培训了 200 多名外国教练。埃及跳水队因为中国的帮助,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特意在队服上印了中文 谢谢;巴基斯坦选手在夺冠后,用中文唱《义勇军进行曲》感谢中国教练...... 这些细节,展现了中国跳水的国际担当。
世界排名数据显示:2000 年,世界跳水排名前 20 的选手里,中国占 12 人;到 2025 年,前 20 中中国占 8 人,其他 12 人来自 10 个国家。竞争更激烈了,但比赛更好看了。 体育评论员张卫平说,以前看中国跳水比赛,像看表演,知道结果;现在像看悬疑剧,不到最后一跳不知道谁赢。 这种变化,让跳水在全球的关注度大幅提升。2024 年巴黎奥运会跳水比赛的收视率,比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增长了 47%,其中欧美地区的增长最为显著,赞助商数量也翻了一番。
这种繁荣景象,正是中国跳水队乐于见到的。周继红在接受国际泳联采访时说:“一个项目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普及度和竞争力。如果永远是我们包揽奖牌,其他国家失去了参与的热情,那跳水最终会变成自娱自乐。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国家的国旗在赛场升起,听到更多语言的欢呼,这才是跳水运动真正的魅力。”
如今的世界跳水赛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中国选手的稳定、墨西哥选手的激情、加拿大选手的创新、马来西亚选手的灵动,共同构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在 2025 年世界跳水系列赛中,来自 15 个国家的选手瓜分了 12 站比赛的金牌,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悬念,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这项运动。
中国跳水的 “输出”,看似 “培养了对手”,实则推动了整个项目的进步。正如马进所说:“当跳水成为世界共舞的舞台,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 这种超越国界的体育精神,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能体现竞技体育的真谛 —— 不是战胜谁,而是与世界一起,跳得更高、更好、更团结。
新加坡世锦赛后,“中国跳水丢冠” 成了热议话题。有人惋惜,有人焦虑,甚至有人质疑 “是不是不该帮外国队”。但在马进和中国跳水队看来,这种担忧恰恰误解了竞技体育的本质。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垄断和封闭,而是开放与共享;真正的胜利,也不止于奖牌的颜色,更在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奥斯马尔夺冠后,中国跳水队的教练组第一时间给马进发去祝贺短信:“为你骄傲,也为跳水骄傲。” 这种气度,源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 —— 真正的强大,不是让对手变弱,而是让自己在挑战中变得更强。
王宗源在赛后加练了一周的 407C 动作,ballbet贝博他对着奥斯马尔的比赛录像反复研究,把对方的转体节奏融入自己的动作中。“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动作已经很完美了,” 他说,“但看了奥斯马尔的表现才发现,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对手的优秀,其实是在帮我找到进步的方向。” 这种在竞争中寻求突破的态度,正是中国跳水队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
中国跳水队的训练馆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图表 —— 近十年世界各国跳水成绩的增长曲线。其中,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曲线陡峭上升,而中国的曲线始终保持在高位。“这不是威胁,而是动力。” 周继红说,“我们会分析每个对手的技术特点,把他们的优势变成自己的‘补给包’。比如奥斯马尔的入水角度控制,我们已经纳入了新的训练方案。”
马进在墨西哥的 18 年,见证了体育的 “外交力量”。2017 年,中墨建交 45 周年时,她带领墨西哥跳水队访华,与中国跳水队进行友谊赛。“那场比赛没有金牌,只有互相学习。” 马进说,“墨西哥队员教中国队员跳当地舞蹈,中国队员教他们包饺子,那种氛围特别好。” 一位墨西哥队员在日记里写道:“以前我觉得中国很远,但在泳池里,我们的心离得很近。”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埃及跳水队因为中国教练的帮助,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特意在队服上印了中文 “谢谢”;巴基斯坦选手在夺冠后,用中文唱《义勇军进行曲》感谢中国教练;澳大利亚小将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全红婵的合影,配文 “我的偶像,我的目标”。这些瞬间比金牌更动人,因为它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尊重、感恩、友谊。
国际泳联主席侯赛因曾说:“中国跳水对世界的贡献,不仅是奖牌,更是一种体育文化。他们用开放和共享,让跳水成为连接不同国家的桥梁。” 在新加坡世锦赛的闭幕式上,奥斯马尔特意邀请曹缘、王宗源和马进一起站上舞台,四人手拉手向观众致意。那一刻,国籍、胜负都变得不重要,只有对跳水的热爱在传递。
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不仅体现在奖牌数量上,更体现在对世界体育发展的贡献上。中国跳水的 “输出”,正是大国胸怀的体现 —— 不害怕竞争,不垄断资源,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带动项目发展,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快乐。
这种胸怀,体现在细节中。中国跳水队的训练手册,早已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免费提供给各国教练;每年举办的 “国际跳水论坛”,中国专家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最新的训练成果;就连最核心的 “生物力学分析系统”,也对友好国家开放使用权限。“我们不担心别人学,因为体育的进步没有终点,我们总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徐益明说。
网友的评论道出了真谛:“我们为中国选手夺冠自豪,也为马进这样的教练骄傲。因为他们都在诠释同一个道理:体育不是为了战胜谁,而是为了让人类变得更强大、更团结。” 当中国的教练在墨西哥的泳池边指导弟子,当外国选手穿着中国赞助的装备登上领奖台,当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在训练场上互相切磋 —— 这才是大国体育应有的模样。
新加坡世锦赛的喧嚣已过,但马进与奥斯马尔的拥抱、曹缘对对手的祝贺、中国跳水队的坦然,却成了永恒的画面。这些画面告诉我们: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是超越胜负的格局;一个项目的真正繁荣,是不同文化的共舞。
如今的世界跳水赛场,既有中国选手的稳定发挥,也有墨西哥选手的激情跳跃;既有加拿大选手的高难度动作,也有马来西亚选手的灵动表现。这种多元共生的景象,离不开中国跳水的 “传帮带”,更离不开像马进这样的 “播种者”—— 他们把热爱变成使命,把技术变成桥梁,让跳水从 “中国的优势项目” 变成 “世界的共同财富”。
未来,或许中国跳水会输掉更多比赛,但那又何妨?当越来越多的国家爱上跳水,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这个项目找到自信,当 “更快、更高、更强 —— 更团结” 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泳池中闪耀,中国跳水的 “输”,早已赢了更重要的东西。
就像马进在墨西哥跳水馆墙上写的那句话:“泳池很小,世界很大。让我们一起跳得更高、更好。” 这,才是 “梦之队” 真正的传承,也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模样。当跳水成为世界共舞的舞台,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而这份共赢,正是体育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